内燃机,还能在汽车上存在多久?(2)
那就拥抱电机好了。引入电气化,哪怕只是48V轻混系统,对降低油耗也有不小的增益。况且,丰田、本田多年以来,用实际成果证明了“内燃机+电机”的混动系统确实可以降低油耗。

从物理原理上也很好解释,内燃机面临很多种工况,在某些工况中省油,在某些工况中费油。
内燃机启动时,需要加大喷油浓度,此时即费油。一脚油门,车辆急加速,内燃机工况迁移,也需要多喷油,才能快速获得动力爆发。

这些都不是内燃机的高效工况,但如果有了电机“削峰填谷”的辅助作用,尽量让内燃机工作在高效区间,油耗也就降下来了。
所以,今年“双积分”政策调整,特别提到了“低油耗乘用车”,相当于在鼓励车企开发出单车油耗即达标的产品。
内燃机+电气化,恐怕是成本最优的可行方案。

5.?排放问题有争议,电动车是不是真环保?
内燃机的另一道枷锁是“减排”。去年的车圈大事,国V切换国VI,涉及的是排放问题,很多车企已经跨了过去。
“减排”的难度稍微低一点,主要手段是为内燃机加装后处理装置,达标相对比较容易。
电动车没有尾气,看上去是零排放、零污染,但准确来讲,这是单车层面的零排放和零污染。但是,电动车需要用电,那么,电的清洁程度非常关键。

业界仍没有特别权威的测算,从“电厂生电”到“驱动电动车的车轮”能量效率究竟有多高,而污染物的排放究竟有多少?但基本的认知是,大比例依靠火力发电,电动车的环保性并不能得到保障。前几年业内热议的马自达“创驰蓝天之父”人见光夫几页PPT吊打电动车,基本理论也正在于此。
但另一种观点认为,电动车将单车污染转移到了集中污染,集中污染的好处在于可以集中治理,这可能是电动车真环保的翻盘点。

6.?内燃机的技术进化方向:电气化下的高效率。
如果可以继续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,这当然是最直接的选择。但难点在于,热效率存在上限,越向上提高,成本越高。
考虑成本与技术可行性,内燃机+电气化将会成为主流选择,内燃机也将会为了配合电气化而做出针对性的改变。

内燃机小型化成为新趋势,因为有了电动机的辅助,不需要大排量,就可以获得对等性能。
但有一个接纳度的问题,这在豪华品牌上更加明显,原先的“大排量=豪华感”的初印象将会被撕碎。比如,奔驰E级用上了1.5T+48V的轻混系统,吐槽的队伍排到了南门外。
之前内燃机的设计要兼顾所有的工况点,那么,在有了电气化加成之后,只需要优化某几个高效工况点即可,内燃机因此可能会被重新设计,新的供油结构、新的燃烧循环、新的工况标定都会随之出现。
可以大胆畅想一下,未来十年内,单纯依靠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将会越来越少,具备油电混合系统的车辆将会越来越多,演变路线可能是从HEV到PHEV,再到REV(增程式),最后过渡到纯电动。
质疑的可能有2点:
第一,增程式系统会被行业重视吗?前景不明确。目前,坚持增程式的车企主要有理想汽车、日产e-Power。
就结构原理而言,内燃机只负责在高效率工况点“发电”,理论上应该是效率最优的。但是多年以来,鲜有车企深入涉及增程系统,也缺乏从每一个细节环节去“抠效率”,造成一个在原理上极为省油的系统在实际中反而更加费油。

第二,是否可以快速跨过混合系统所在的过渡期,直奔电动车?目前存在这样的趋势。以大众、丰田为例,未来几年的研发重心将会聚焦到电动车上,这个高地必须去争夺。
但是,最大的困难在于,电动车市场仍需要慢慢培育,正在打开,但还没有完全打开。

市场正在适应补贴退坡之后的新时代:
前几年,郁郁葱葱的新造车运动即将接近尾声,上不了岸的就要被淹死了;
特斯拉告诉了消费者,真正的电动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;
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围绕着电动车的基建设施也在丰富,买电动车、用电动车,有了认知基础,也有了消费基础。
文章来源:《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xxnrjycljs.cn/zonghexinwen/2021/0801/1155.html